出自宋代陆游的《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》
风卷江湖雨暗村,四山声作海涛翻。
溪柴火软蛮毡暖,我与狸奴不出门。
僵卧孤村不自哀,尚思为国戍轮台。
夜阑卧听风吹雨,铁马冰河入梦来。
译文
大风好似卷起江湖,下雨黯淡了村庄,四面山上被风雨吹打的声音,像海上的浪涛翻卷。
若耶溪所出的小束柴火和裹在身上的毛毡都很暖和,我和猫儿都不愿出门。
穷居孤村,躺卧不起,不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哀伤,心中还想着替国家戍守边疆。
夜深了,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声,就梦见自己骑着披着盔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。
注释
溪柴:若耶溪所出的小束柴火。
蛮毡:中国西南和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出产的毛毡,宋时已有生产。宋范成大《桂海虞衡志·志器》:“蛮毡出西南诸番,以大理者为最,蛮人昼披夜卧,无贵贱,人有一番。”
僵
“僵”是个形声字,从人僵声,与“偃”同义,是向后仰倒,而“前仆后继”的“仆”是向前倒,与此词倒的方向相反。后来引申用来指“不动不朽”,即“僵硬”的意思,后来此义又造“僵”字表示,但人们仍习惯用“僵”字。诗中“僵卧孤村不自哀’’的“僵”是“僵硬挺直”的意思,形容诗人不受重用。
戍
“戍”是个会意字,从人持戈,本义是“守边”。所以,古代的边防战士称“戍卒”;也指一般的驻扎、守卫。诗中“尚思为国戍轮台”一句,可理解为“防守”、“守卫”、“保卫”。
阑
“阑”是个形声字,从门柬声,本义是“门遮”,即“门的遮蔽”,门前的栅栏。后来引
这首诗情感激昂,精神饱满。作者晚年境遇困顿,身体衰弱,但并没有哀伤自己,而是想着从军奔赴边疆,跨战马,抗击敌人进犯。表达了诗人的爱国热情希望用实际行动来报效国家,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。
第一首诗主要写十一月四日的大雨和诗人之处境。前两句以夸张之法写大雨瓢泼,其声响之巨,描绘出黑天大风大雨之境,很是生动,波涛汹涌之声正与作者渴望为国出力、光复中原之心相印。后两句转写近处,描写其所处之境,写出作者因天冷而不思出门,其妙处是把作者的主观之感和猫结合一起写。
第二首诗以“痴情化梦”的手法,深沉地表达了作者收复国土、报效祖国的壮志和那种“年既老而不衰”的矢志不渝精神,向读者展示了诗人的一片赤胆忠心。
诗的开头两句“僵卧孤村不自哀,尚思为国戍轮台。”低卧,直挺挺地躺着,意思是说年老力衰,作者当时已68岁。孤村,荒僻的小村,指作者的故乡山阴
同陆游的许多爱国诗篇一样,这首诗充满爱国豪情,大气磅礴,风格悲壮。
当诗人在六十八岁高龄,一身病痛,孤独地躺在荒凉的乡村里,他会想起很多往事。人生匆匆近百年,回首过往,感慨颇多,幼年时的理想,青年时的挫折,中年时的抱负,老年时的失意都会像过眼烟云一样在心头闪现。
少年时在家庭中父亲对自己的爱国主义熏陶,和自己“上马击狂胡,下马草军书”的志气,青年时科举考试时因才华过人而导致被权臣除名的挫败,中年时,短暂军旅生活的体验和出任朝廷重臣的踌躇满志,老年时作为主战派,受投降打击排挤独居乡村的凄凉寂寞,都会带着深深的山河破碎家国飘摇的烙印,一齐向心头袭来
这是年近七旬的 陆游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寒夜,支撑着衰老的身体,躺在冰凉的 被子里,写下的一首热血沸腾的 爱国主义诗篇。
诗的前两句直接写出了诗人自己的情思。“僵卧”道出了诗人的老迈境况,“孤村”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,一“僵”一“孤”,凄凉之极,为什么还“不自哀”呢?因为诗人的爱国热忱达到了忘我的程度,已经不把个人的身体健康和居住环境放在心上,而是“尚思为国戍轮台”,犹有“老骥伏枥,志在千里”的气概。但是,他何尝不知道现实是残酷的,是不以人的意愿为转移的,他所能做的,只是“尚思”而已。这两句集中在一个“思”字上,表现出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念!
此诗作于宋光宗绍熙三年(公元1192年),时年诗人67岁,闲居在故乡山阴(今浙江省绍兴市)。
原诗共两首,此处赏析的是其中的第二首。与诗人其他的老年诗相比,这首诗在写法上别具一格。其主要特色在于以梦境抒发情怀。写到梦境的诗词,在陆游之前已有不少佳作。李白的诗《梦游天姥吟留别》,描绘的是光怪陆离、异彩纷呈的梦;杜甫的诗《梦李白二首》,摹写的是渗透了诗人与李白形离神合、肝胆相照友谊的梦;苏轼的词《江城子》(“十年生死两茫茫”),记叙的是诗人悼念亡妻、寄托哀思的梦。而陆游诗中的梦,大都是爱国之梦。在陆游的《剑南诗稿》中有近百首记梦的诗。清代赵翼《瓯北诗话》卷六曾评陆游诗